地球上堅硬的岩石經年累月的暴露在地表或空氣中,剛開始時表面會先失去光澤或變色,接著發生鱗片或粒狀脫落,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之後,岩石變化為土壤或散沙,這種使岩石由硬變軟,由整塊而碎散的現象,稱為風化作用。


澎湖的氣候高溫少雨、季風特別強勁,深色的玄武岩在長年的陽光照射下以及季風的吹襲下,由外而內逐漸的產生風化,形成別具特色的地形景觀:


球狀風化

玄武岩表層由鬆軟到剝離,彷彿洋蔥的鱗片一般,最後則風化成圓滾滾的球狀岩塊。澎湖地區中,規模較大的球狀風化則屬桶盤嶼與虎井嶼了,其次為西嶼外垵及小門嶼和望安的馬鞍山嶼。


蜂窩岩(貓公石)

此種岩石外表似蜂窩岩,澎湖居民俗稱貓公石,成因是玄武岩外表先受到不同程度的風化,加上流水、風浪或生物的侵蝕,外形產生無數蜂巢狀的孔洞。南海以桶盤嶼、虎井嶼最多,北海則以姑婆嶼和鐵砧嶼最多。

玄武岩球狀風貌化_鳥嶼
玄武岩球狀風貌化_鳥嶼
桶盤嶼巨大礫石灘的「貓公石群」
桶盤嶼巨大礫石灘的「貓公石群」

風化紋理

風化作用沿玄武岩的節理或裂理面進行,使岩石內含的鐵礦物發生氧化作用,將形成氧化鐵的帶狀花紋。其中,以小門嶼鯨魚洞上方的岩石及望安水垵村海岸、雁晴嶼等風化紋理最為美麗了。

西嶼大池玄武岩初期風化岩面體
西嶼大池玄武岩初期風化岩面體
桶盤嶼玄武岩劇烈風化後形成的圓柱體石柱
桶盤嶼玄武岩劇烈風化後形成的圓柱體石柱
姑婆嶼玄武岩風化形成的風化紋
姑婆嶼玄武岩風化形成的風化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