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蝕是指海水運動對陸地的破壞作用。海蝕的力量來自波浪、潮汐和海流,這些因素可同時或個別地對海岸進行侵蝕作用,而造成海蝕地形。澎湖常見的海蝕地形有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溝、海蝕凹壁、海蝕洞、海蝕拱門、海蝕柱、壺穴等,現在將它們一一介紹如下:
海蝕崖
海蝕平臺
海崖受波浪嚙蝕而成的陡崖,稱為海蝕崖。
海蝕平臺
海浪不停地侵蝕著海崖,造成海崖逐漸崩退形成和海水面幾乎同高度的平坦岩臺,稱為海蝕平臺、波切臺地或浪切平臺,同時海浪也帶走了崩落的岩塊,堆積在低潮線附近,形成另一個平臺,稱為海積平臺,而二者構成的臺地則統稱為海成階地。
望安天台山的海蝕崖與海蝕溝
海蝕溝
海岸岩石的節理面部分比較容易受海水侵蝕而逐漸擴大,若成面狀的深入,則在海水的侵蝕下形成一種壕狀的海溝,即稱為海蝕溝。風櫃洞是最具代表性的地點,其次如雞善嶼、七美下巷、目斗嶼北岸亦可見其蹤影。
姑婆嶼退潮時露出的廣大海蝕平台
馬公風櫃洞前的海蝕溝
海蝕凹壁和海蝕洞
海蝕拱門
海崖底部在高潮線附近,如被海浪沖蝕成一個凹狀的缺口,稱為海蝕凹壁;如果空隙較大,形狀如洞穴,即為海蝕洞。澎湖最大的海蝕洞,首推北鐵砧嶼的海蝕洞,其他如貓嶼、七美大灣、東吉嶼、西吉嶼、望安天臺山下的海崖、雞善嶼,都有大小不等的海蝕洞。而風櫃的地名,是由於海蝕洞發出像風櫃般聲響而得名。其他如西吉嶼北岸有一個「透天的海蝕洞」最為奇特。
海蝕拱門
伸入海中的岬角遭受侵蝕,導致岩塊中央被貫穿而形成中空,稱為海蝕拱門。其中以小門嶼的鯨魚洞最有名了,其他如大貓嶼、鎖港也有此種景觀喔!
西吉嶼的透天海蝕洞
小門嶼的鯨魚洞
海蝕柱
壺穴
海蝕拱門的頂部陷落,使石塊和海崖分離而孤立於海中,形成海蝕柱。另一種由海浪侵蝕海岬,使部分岩塊脫離陸地,成為海中石柱,也稱為海蝕柱,如七美的分岔仔、員貝嶼的「石筆」、望安的馬鞍嶼、東吉嶼、船帆嶼等地都可以見到此種景觀,其中又以錠鉤嶼的海蝕柱群最為美麗與壯觀呢!
壺穴
海浪攜帶的石礫在海蝕平臺上不斷的打轉與鑽蝕,起初形成一個淺穴,而當帶有石礫的海流一再的進入這小凹穴時,則小穴逐漸變深且變大,就成了所謂的壺穴。最大的壺穴在貓嶼的海蝕平臺上,而以七美龍埕海蝕平臺上的壺穴數量最多。
小門嶼的海蝕凹壁
東吉嶼的海蝕洞
員貝嶼的海蝕柱
七美龍埕壺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