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一口石滬所需的材料數量非常龐大,從玄武岩和硓造字(石古)挖鑿、打造、搬運到疊築造型,都需要集合眾人的力量。


由於石滬建造的人力、組成方式,各社區不盡相同,導致後來石滬的所有權、巡滬捉魚的規則也有差異。例如:澎南地區五德里的石滬是屬於社區公廟的財產,每年輪替的執事人員有巡滬的權利,也有慶祝神旦的義務。


石滬與澎湖社區的關係,大致可歸納成三方面:


◎互助與分享:石滬代表著社區血緣組織與地緣組織的一種結合,大家在這當中學會互助與分享。


◎早期社區地位的一種象徵:早年漁獲經濟價值低,石滬通常是既無田產又無帆船可運貨者,才會閒來無事跑到海邊填石滬;後來交通環境改變,魚價好轉,擁有石滬便等於擁有財富。


◎與廟宇的關係:廟宇在漁村社區中是漁民尋求心靈慰藉的場所,維持廟內的香火鼎盛是漁村社區一項重要的工作。以吉貝嶼為例,石滬的漁獲收入,便成為廟裡香火錢的部分來源。


由此可看出,澎湖的石滬不論在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都與社區具有多層面的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