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對源自於閩南原鄉,對於被認為具有鎮風、止煞、拘邪、拍穢功能的石敢當似乎特別崇拜。西元1928年,日人伊能嘉矩在《台灣文化志》中對澎湖的石敢當就曾經有「島民恐懼強風帶來的飛砂走石,歸之於一種煞氣。於是在島上各鄉澳的路頭建立石敢當碑,以為調伏」的記載,可見澎湖人對石敢當的崇敬程度。


目前澎湖各地一些容易發生事故的海岸、橋頭、路口、巷道邊,以及民家住宅的牆上、庭院、屋前、屋後所設的石敢當總數至少有600餘座,在密度上可以說高居全國之冠。有些人還進一步的在石敢當的碑石上增添一些民間宗教中常見的符籙,來增強石敢當的神力。例如在石碑上增刻「八卦」、「三清」、「三星」、「北斗」、「七星」、「雷令」、「敕令」等符頭,或神祇尊號等等,甚至 演化出各種風水石塔。


澎湖先民一向都是靠墾石為田,種稙蕃薯、高梁、花生等雜糧來糊口,在這種「石耕」的慘澹經營中,人們對陸地上風化殘存的一些兀立的石塊,也常常寄予一份特別的崇敬和孺慕,人們不但把這種石頭視為孕育大地生命的自然神的象徵,暱稱為「石頭母」還會讓自家的小孩去做石頭母的「契子」,每年的三節甚至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去焚香祭拜,祈求孩子的健康與平安。


甚至連早期澎湖人的墳墓,也大多是用岩石來修造的,因為澎湖沒有墓葬要定期撿骨的傳統,所以墳墓是秉持著要它萬世不移的原則來修建。除了墓碑這種被視為亡靈所寄託的象徵物,多用本地的(主要是玄武岩)來打造之外,墳塚也大量的使用岩石來堆砌。因為岩石在傳統的五行觀念中屬「金」,正代表著萬世不朽的意義,最適合用來營建永遠供後子孫膜拜的祖墳。

七美石敢當
七美石敢當
西溪石敢當 西溪石敢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