堀仔邊搭建塔城 作者:陳速換
內塹聚落地勢低窪,北東南有坡地環繞,而西方緊鄰大海形成破缺,由堀仔邊(現稱內垵北港)向西距離約一浬海中有暗礁,稱為海瀨礁,其礁北港地俗稱鱟仔尾,海瀨礁與鱟仔尾之間,形成箭狀,直射內塹聚落。

老一輩據先民的傳說,因為遭遇鐵箭射擊,所以居民常受災難,未能安居樂業。之後設法邀請唐山勘輿家實地觀察後,告之必須趕緊造塔建城予以鎮壓,以策安全。那時,聚落村民莫不信以為真。

當時正值清朝宣宗,道光癸卯年間(西元一八四三年),當時聚落中的名望呂論家族首先倡導,邀集全聚落中體力強壯青年,團結一致共同協力搬運石塊,建造「塔公」、「塔婆」於堀仔邊。再以「塔公」為據點,向北建造城牆約一百五十公尺,向南建城牆至「塔婆」也一百五十公尺。其高度約二公尺,寬度約一公尺。

如此工程遂在一年半載之間而告完成,從此「塔公」、「塔婆」擔負著守衛村民平安的重責大任。記得在小小年紀時,站在塔底仰望著翳入天聽的塔頂,巍峨聳立港邊,「塔公」,它的神祕與雄健不亞於歷史課本中的埃及「金字塔」。

據說在造塔之際,先民呂論曾說:「如我內人現腹中是個男嬰,將來降生就命名為『塔』以資紀念。」隔年,果如其言產下男孩,而命名為「塔」。呂塔出生於道光甲辰年(西元一八四四年),而「塔公」、「塔婆」建造於前一年,至今,已超過一百六十年的歷史了。而現在「塔公」仍雄偉獨立。

在澎湖求學時,我常站於塔下仰望著如參天古木般的塔公,讚歎著先民的智慧,他們哪來的力氣,如何將一塊塊的岩石堆砌上去?襯著藍天,「塔公」更顯得清峻挺拔,時而幾朵白雲悠悠地抺過其身後。這樣的景致,我想是家鄉僅有,他處所無法品嚐到的。

現在每趟回鄉時,我也總會在夕陽斜照時,邀著阿母一起閑步到堀仔邊,看看塔公,看看歸航的漁船,看看滿天的紅霞。


-本文出自「烈焰之子:玄武岩」-